現代的工業生產和人類的生活都會產生大量的污水,如果沒處理好就排放出來,就會嚴重影響環境。為了使廢水處理后達標排放或進行回用,在處理過程需要使用多種化學藥劑。根據用途的不同,可以將這些藥劑分成以下幾類,
⑴絮凝劑:有時又稱為混凝劑,可作為強化固液分離的手段,用于初沉池、二沉池、浮選池及三級處理或深度處理等工藝環節。
⑵助凝劑:輔助絮凝劑發揮作用,加強混凝聚效果。
⑶調理劑:又稱為脫水劑,用于對脫水前剩余污泥的調理,其品種包括上述的部分絮凝劑和助凝劑。
⑷破乳劑:有時也稱脫穩劑,主要用于對含有乳化油的含油廢水氣浮前的預處理,其品種包括上述的部分絮凝劑和助凝劑。。
⑸消泡劑:主要用于消除曝氣或攪拌過程中出現的大量泡沫。
⑹pH調整劑:用于將酸性廢水和堿性廢水的pH值調整為中性。
⑺氧化還原劑:用于含有氧化性物質或還原性物質的工業廢水的處理。
⑻消毒劑:用于在廢水處理后排放或回用前的消毒處理。
哈爾濱水處理藥劑的常見技術:
1)殺菌、消毒:水的消毒方法可分為化學和物理的兩種。物理消毒方法有加熱法、紫外線法、超聲波等法;化學方法有加氯法、臭氧法、重金屬離子法以及其他氧化劑法等。
2)磁化:利用磁場效應對于水的處理作用,稱為水的磁化處理。
3)精密過濾技術: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微孔濾芯、濾膜,利用其均一孔徑,來截留水中的微粒、細菌等,使其不能通過濾芯、濾膜而被去除截留。精密過濾能夠過濾微米級(μm)或納米級(nm)的微粒和細菌。在水的深度處理中應用也十分廣泛。
4)超過濾技術:超過濾是一種薄膜分離技術。就是在一定壓力下(壓力為0.07-0.7Mpa,高不超過1.05Mpa),水在膜面上流動,水與溶解鹽在和其他電解質是微小的顆粒,能夠滲透超濾膜,而分子量大的顆粒和膠體物質就被超濾膜所阻擋,從而使水中的部分微粒得到分離的技術。超濾膜的孔徑是由一定分子量的物質進行截留試驗測定的,并以分子量的數值來表示的。
5)臭氧:是一種在常溫下呈藍色、有特殊的魚腥味的氣體,分子式為O3。臭氧具有極強的氧化性。臭氧可是細菌、真菌等菌體的蛋白質氧化、變性,使電解質失去作用,可殺滅細菌繁殖體和芽胞、病毒、真菌等,并可破壞肉毒桿菌菌毒素,可以清除和殺滅空氣中、水中、食物中的有毒物質和細菌,可除異味,廣泛應用于食品生產的消毒、滅菌等工序中。
6)離子交換:所謂離子交換,就是水中的離子和離子交換樹脂上的離子,所進行的等電荷反應。
7)紫外線:汞燈在點燃時,能夠放射出波長為1400nm-4900nm的紫外線(1nm=10-10m),這種光線能穿透細菌的細胞壁,殺死微生物,達到消毒殺菌目的。紫外線波長在2600nm左右效果較好。
8)吸附凈水技術:主要指活性炭等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質吸附技術。這里只就活性炭的一些特點,做簡要介紹:活性炭廣泛應用于生活飲用水及食品工業、化工、電力等工業用水的凈化、脫氫、除油和去臭等。通常,能夠去除63%-86%膠體物質;50%左右的鐵;以及47%-60%的有機物質。